昨晚看完《賽德克‧巴萊:彩虹橋》了,心情很沈重...

心情沈重,多少是認知到這些殘酷與痛苦,並非人類、精靈跟半獸人的虛擬傳奇,而是真真實實發生過的歷史血淚印記......

但,真正感到沈重的部份,卻是關於這段日子來,所聽見的一些「客觀的」冷言冷語。

 

是的,電腦特效很差;是的,敘事有點紛亂;是的,對白略嫌煽情;是的,導演能更成熟...

 

是的,說的都對──因為用說的都比較方便、比較快。

 

有多少「影評人」認真地設身處地想過,如果易地而處,他能不能做得來?扛得起?咬斷牙?挺到底?

如果不能,就請手下留情。

除非,你的寫作別有目的──不真那麼客觀地想解析電影,而是多少想炫耀自己的影評功力。

 

這樣沈重地講,並不是要大家一言堂地只能說《賽德克‧巴萊》的好,如此,我豈非自婊前兩天才在FB上說過的「庸俗教主」大病?

但,我想到的,正是這十幾年來在台灣推動科幻一路走來的困境。

 

每當中文圈子好不容易有了一部「華語科幻作品」、或有心人在推動科幻上又有了些努力,就有一堆「科幻學家」(?)跳出來,很專業地引經據典,指摘這個不對、那個不好、這裡學、那裡抄...

 

他們講的都對,但我並不覺得他們做的都對。

 

在一塊幾乎還沒有「科幻文化」的土地上,我們在旱地裡試著掘出水來、還得摸索適合惡土的品種,屢敗屢試。我們除了當「農夫」以外,土壤、水源、氣候、經濟...甚至連「農具」都得自己按圖索驥一一打造起......

然後,「農業學家」們就坐在樹蔭下,嘲笑我們耕作的方式不對、耕作的姿勢好笑到可以,跟國外農夫比起來,我們真是沒有水準。

 

《賽德克‧巴萊》的導演,其實不是導演。因為,他除了導戲,還得分心多工做很多「有了產業就很容易搞定的事情」──

由於台灣根本不算是有「電影產業」(若有冒犯還請原諒),所以,當魏導要人才的時候得自己東拼西湊、要資金的時候得自己想方設法、要特效的時候得自己旁敲側擊、要協助的時候更多半是求救無門......

 

在沒有「科幻文化」的土壤中,想搞科幻;在沒有「電影產業」的土壤中,想搞電影──而且是很有雄心與使命的電影!

我無意臉上貼金,因為跟魏導比起來,我根本連根腳趾都不算踏出去...

但,我知道那種無力、那種無奈、那種無依無靠、那種無計可施的困境。

 

在沒有「科幻文化」的土壤中,批判者比播種者來得多──

他們用歐美日本行之有年的成熟品味,「客觀地」嘲笑著我們的困窘。

在沒有「電影產業」的土壤中,影評人比電影人來得多──

他們用好萊塢式千錘百鍊的工廠規格,「客觀地」解剖著《賽德克‧巴萊》初生孱弱的軀體...

 

當我看到熊熊大火突兀衝出的莫那族人時、當我看到彩虹橋上八仙過海的誇飾結尾時,相對於網路上的一片訕笑,第一時間,我是心如刀割的......

 

進戲院吧!

我希望,播種者開始比批判者多、電影人開始比影評人多,不然,我們的下一代永遠都會只有中文版的鋼彈、星戰、與狼共舞可以看...

 

進戲院吧............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DR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6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