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同步刊載於《破報》復刊第528期)
「難攻老頭,平時都是俺放冷槍,這次你也過足癮了吧?」「鬼塚老師,當評論員比當球員爽耶!」
這幾週的專欄,仍舊是「鄭老師與AITNOG君共筆 / 鬼攻二人組眉批補完」的「最強軍團」合體文章。「正經論述+插科打諢」的全新體驗,諸君還習慣嗎?
說到這個,有些讀友曾表示對「鬼攻二人組」的運作方式感興趣,乾脆趁此閒來無事,跟大家「踢爆」一番![鬼塚按:自己踢自己?!你腳骨還真軟Q咧…]
其實,難攻博士的專欄,從連載開始就是一個人悶頭苦幹出來的!最早,《破報》老編開始在拿到稿子後插縫吐草。後來,「鬼塚按」頂替了「編按」(這傢伙頗樂此不疲),變本加厲開始要求本人預留「鬼叫欄位」供他宣洩獸慾…最終,稿子再回到哭笑不得的難攻手裡:噴飯、回嘴、交差、昏睡…結束恐怖截稿夜…
|
【科幻麻瓜級】 一般讀者皆可觀賞 |
根據《韋氏大字典》(Webster's Dictionary)對Robot一詞所做的定義,客觀上講「機器人」是…[鬼攻按:{+V+}]
1 a: A machine that looks like a human being and performs various complex acts (as walking or talking) of a human being; also : a similar but fictional machine whose lack of capacity for human emotions is often emphasized. [鬼攻按:鬼塚流翻譯:一種喜歡偽裝人模人樣的鬼機器;或,一種死沒人性的科幻機器~]
1 b: An efficient insensitive person who functions automatically. [鬼攻按:一種自動運作高效鈍感的鬼傢伙…]
2: A device that automatically performs complicated often repetitive tasks. [鬼攻按:超耐操耐煩的自動裝置…]
3: A mechanism guided by automatic controls. [鬼攻按:一種由自動控制操縱的機械裝置──幹!很像廢話…]
事實上,這些定義大體也反映了西方世界對於「機器人」的刻板印象。從此以後,「Automaton / Automata」或「Mechanical Man」等這些早期的名詞不再混用──「Robot」成了二十世紀人類對於「人造人」的大體通稱。[鬼攻按:不過當”Android”出現後,Robot相對變成了比較『低等』的稱呼──Star Trek百科少校對此非常感冒…]
在如此的歷史條件和語言傳播影響之下,整個以西方世界為主體所發展起來的近代科技文明,透過新興的類型文學「科幻作品」,大量地散播「機器人=僕人」及「機器人=敵人」的不信任形象。伴隨著1930年代興起於美國的通俗科幻媒介(廉價小說、廣播節目、電視影集、B級電影…等),大抵歸結下來,西方社會所生產的機器人戲碼,翻來覆去不外是「人類欺負機器人」或「機器人欺負人類」兩者交互蹲跳。這些影響,甚至到了今日,仍是好萊塢電影工業吸票的主流:[鬼攻按:『機器人欺負人類/人類欺負機器人』這項大發現,堪稱『最強軍團』代表傑作!]
如果大家不健忘,可以回憶一下,在歐美主流大眾文化當中所呈顯出來的「機器人」,大多是怎樣的一種刻板印象?[鬼攻按:沒那麼難啦~就好萊塢咩~別說你看《機械公敵》只看威爾史密斯、《駭客任務》只看基努里維…]
《星際大戰》系列(Star Wars;1977~)的R2D2、C3PO和《變人》(Bicentennial Man;1999)中的Andrew,都是標準的電動奴隸與智慧僕人;《魔鬼終結者》系列(The Terminator;1984~)和《駭客任務》系列(The Matrix;1999~)講的是機器人與人類間你死我活的未來鬥爭;而《銀翼殺手》(Blade Runner;1984)和《A.I.人工智慧》(A.I. Artificial Intelligence;2001)所告訴我們的,則是在人類社會的反動與歧視之下,機器人最無奈的掙扎與最卑微的處境…[鬼攻按:嗯…這不就是一張『精華版‧科幻電影租片指南』嗎!想要更詳細的?找時間來寫就是了…]
可以這樣說:在西方人的觀點裡,機器人從來就不是什麼好東西![鬼攻按:不是好東西?根本就不是個東西!]
這樣的戲碼,當然有人會看不過去。俄裔美國猶太科幻作家以薩‧艾西莫夫(Isaac Asimov;1920-1922)就曾嘗試提出某些規範,企圖替「人類造物者」與「機器受造物」之間的緊張關係解套。[鬼攻按:顯然艾老失敗了…]
從小看膩了「可惡的機器人」和「可憐的機器人」,科幻說書人艾西莫夫立志要創造一種全新的機器人故事類型。但問題是:機器人威力如此強大,如果不能設法在它(牠?他?她?)腦門縛上個安全有效的「緊箍咒」,人類哪能有趨吉避凶、和平共存的機會呢?於是,他在1942年藉由一篇名為〈轉圈圈〉(Runaround)的短篇,創造了「機器人學三大法則」(Three Laws of Robotics),也為歐美機器人文學開啟了「第三條道路」:在艾西莫夫的機器人異想世界中,所有機器人在出廠之前,「腦袋」裡就得燒上這不可違逆的三大法則,以作為保障人類社會的安全約束:[鬼攻按:話說在先!以下『三大法則』刻意模仿法律條文口吻撰寫──但可別被唬過去,漏洞百出呀~]
第一法則:機器人不得傷害人類,或袖手旁觀坐視人類受到傷害。(A robot may not injure a human being or, through inaction, allow a human being to come to harm.)[鬼攻按:汝當捨己服侍造汝之神人也!]
第二法則:機器人必須服從人類的命令,除非違背第一法則。(A robot must obey orders given to it by human beings, except where such orders would conflict with the First Law.)[鬼攻按:唯命是從天職也!]
第三法則:機器人必須保護自己的安全,除非違背第一與第二法則。(A robot must obey orders given to it by human beings, except where such orders would conflict with the First Law.)[鬼攻按:機體髮膚,受之物主,不敢毀傷…是也!艾老希望人類別再『害怕』機器人,但,有沒考慮過對方的立場哪…]
艾西莫夫的這項創舉,雖然文學意涵大過科學用途,但不可否認地,在「機器人學」(Robotics)這個當今火紅學門的發展史上,絕對有不可抹滅的渲染力──至少,「Robotics」一詞即是源自於此。[鬼攻按:誰說科幻無用?]
行文至此,相信年輕一點的讀者們會開始納悶:「這些戲碼雖然耳熟能詳,但在印象中,卻有更多機器人似乎並不侷限在這種『人機不信任』的想像基礎之下。舉例來說…」[鬼攻按:歡迎光臨《魁!!鐵人塾》的絕對領域...]
是的,舉例來說:《原子小金剛》(Mighty ATOM / AstroBoy;1951)、《鐵人28號》(Tetsujin 28 Go;1956)、《無敵鐵金剛》(MAZINGER Z;1972)、《機動戰士鋼彈》(Mobile Suit GUNDAM;1979)、《新世紀福音戰士》(Neo Genesis EVANGELION;1995),甚至是《機器貓 哆啦A夢》(Doraemon;1969)…我說對了嗎?[鬼攻按:(^_^)Y]
有沒有注意到,這些大家耳熟能詳的機器人作品,全都來自歐美世界之外的另一個國度──日本。這些Made in Japan機器人作品所呈現出來的氛圍,不但迥異於「機器人發源地」的集體情感,尤有甚之,幾乎還可說是南轅北轍、完全兩極──基本上,在日本人的觀念之中,「機器人」不但是人類的好幫手,「機器人」甚至還會是人類的好朋友![鬼攻按:話鋒一轉,文章進入『日本蘿蔔頭』的世界~鬼攻二人組能插嘴的部分也將越來越多越辛辣咯~]
什麼道理?日本人為何會對機器人這個舶來品發展出截然不同的情感呢?實在引人好奇。[鬼攻按:好奇嗎?篇幅又沒了…次回,〈機器人時代的誕生前夜〉將從西方歐美轉向東方日本、從仇恨恐懼轉向見獵心喜!敬請期待…]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