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(同步刊載於《破報》復刊第550期)

難攻老頭,感恩哪~您燒來的科幻花束,我跟班上同學就收下啦~」「鬼塚師兄,是不是…」


上星期在「最強軍團」聚會場子裡,鬼塚老師說他的《科幻概論》又開學啦,問我課堂上除了依例拿咱們專欄《科幻麻瓜超百科》的〈科幻簡簡簡史【歐美前浪篇】【米帝後浪篇】【東方不敗篇】〉來當梗之外,看能不能搞些新東西來做補充教材。巧的是,好段時間龜息冬眠的AITNOG君就從背包倒出六大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10月才剛發行的《科幻之路》中文本,塞給博士叫我看著辦…接過書一瞧,喝!這不是赫赫有名的美國科幻研究者James Gunn那套「科幻黃金聖衣…聖經」《The Road to Science Fiction》中譯本嗎!坐在一旁的鄭老師人沒講話,只是用「認命吧眼神」賤賤地盯著我瞧…寫就寫誰怕誰!


科幻之路!!!「科幻小說就是科幻編輯們出版的東西。」─John W. Campbell [鬼塚按:這!也沒錯啦…]

【原書名】
The Road to Science Fiction
Volume 1 (1977)
From Gilgamesh to Wells
【原著者】
James Gunn(1923~;美國)

【中譯本】
(未名‧科幻之路)鑽石透鏡
 ──從吉爾伽美什到威爾斯

【編譯者】
郭建中(1938~;北京大學)

關於James Gunn的「科幻權威性」,篇幅有限,博士就不在這兒列舉其功業了。此六卷《科幻之路》編選導讀鉅著,向來都是國外科幻文學入門的標準教材之首,尤其是成書較早的前四卷,更是圍繞著「(美國)科幻黃金時期」的萌芽興旺和開枝散葉,具備「提綱挈領/綱舉目張」的關鍵啟蒙效果。有心踏上「科幻之路」的同學,實在不應錯過!

「科幻小說是文學的一個分支,它描述變革對生活在現實世界裡的人們所產生的影響,因為科幻小說可以描寫過去或未來,也可以描寫遙遠的地方。科幻小說所關注的是科學和技術的變革;科幻小說所涉及的事件,其重要性大大超過個人或社會的意義。在科幻小說中,往往是整個文明或整個種族處於危亡之中。」依此定義,【第一卷】帶我們從Gilgamesh的冒險出發,走向近代H.G. Wells離奇的科幻世界…


【原書名】
The Road to Science Fiction
Volume 2 (1979)
From Wells to Heinlein
【原著者】
James Gunn(1923~;美國)

【中譯本】
(未名‧科幻之路)半人半魚之神
 ──從威爾斯到海因萊恩

【編譯者】
郭建中(1938~;北京大學)

其實,【第一卷】(難攻按:科幻前史?!)結束之時,「科幻」(Science Fiction)尚未得名但即將降世…James Gunn如是說:「我所論述的科幻小說只是我所接觸的那些小說:這是一種美國的文學樣式,是由科幻雜誌培育發展起來的;而科幻雜誌始於1926年雨果‧根斯巴克創辦的《驚異故事》。」對他而言,「科幻種子」雖源自英法兩大工業革命母國,但使其發光發熱的,卻正是美利堅這「因庸俗而偉大」的國家!

拜Hugo Gernsback的《Amazing Stories》之賜,「科幻」開始從「昔時學究堂前燕」破繭而出「飛入普羅讀者家」,洛陽紙貴百家爭鳴,從而奠定了「科幻黃金時期」的基礎。在這【第二卷】中,「科幻」繼承了西部拓荒的精神、搭上了科技革命的列車、裝滿了樂觀未來的狂喜、引爆了天馬行空的想像!從歐洲到美國,「科幻」獲得了解放的力量~


【原書名】
The Road to Science Fiction
Volume 3 (1979)
From Heinlein to Here
【原著者】
James Gunn(1923~;美國)

【中譯本】
(未名‧科幻之路)太陽舞
 ──從海因萊恩到七十年代

【編譯者】
郭建中(1938~;北京大學)

若說,「雨果先生」算是替科幻普羅文化「取了名字/闢了場子」的「始作俑者」;那麼,John W. Campbell和其調教出來的「子弟兵們」(包括耳熟能詳的Isaac Asimov、Arthur C. Clarke及Robert A. Heinlein…等)就要算是替「美式科幻」高舉大旗並開宗立派的「王者之師」了!

Campbell係瞎狼?他是紅極一時的科幻雜誌《Astounding Science Fiction》最天才且最專制的總編輯,也是當年最勤於發掘並培育科幻作家的「科幻星探」。在Campbell眼中,「科幻」是這樣一種東西:「小說僅僅是寫在紙上的夢。科幻小說包含了對技術社會的希望、夢想和恐懼(因為有些夢想是夢魘)。」曾經一度,這是「科幻」的絕對定義…

Campbell有外重要?艾西莫夫的「(美國)科幻黃金時期」是從1938起算的─正是Campbell接手《Astounding Science Fiction》那一刻!


【原書名】
The Road to Science Fiction
Volume 4 (1982)
From Here to Forever
【原著者】
James Gunn(1923~;美國)

【中譯本】
(未名‧科幻之路)灰燼之塔
 ──從現在到永遠

【編譯者】
郭建中(1938~;北京大學)

如果你夠細心,不難發現上面的【第三卷】原名叫”From Heinlein to Here”─而當年James Gunn所說的”Here”指的僅是1970年代。原本,作者的興趣(與專業?)似乎也只到70年代前由科幻雜誌蓬勃發達所建立的「黃金時期」而已。經過這場「科幻大霹靂」之後,「科幻」的質量爆炸了、媒材爆炸了、定義爆炸了、甚至可能性也爆炸了~要撰寫一本「從現在到永遠」的【第四卷】幾乎成了一次「臆測性的任務」…

雖然James Gunn已覺察到由於「新浪潮」(New Wave)和其他排山倒海而來的「新科幻(?)」,正不斷試圖挑戰並衝撞「黃金時期」所豎立的科幻「定義基石」和「類型界線」,但身處漩渦中心的作者,卻依然憑藉獨到的眼光,集成這部「從現在到永遠」:其實,這「永遠」只到1980年代─而且難攻博士最心愛的PKD居然還落出孫山之外…


【原書名】
The Road to Science Fiction
Volume 5 (1998)
The British Way
【原著者】
James Gunn(1923~;美國)

【中譯本】
(未名‧科幻之路)過眼煙雲
 ──英國科幻小說
【編譯者】
郭建中(1938~;北京大學)

說真的,原本「年高德劭」的James Gunn在幾乎力有未逮(難攻按:缺了PKD呀~)的情況下完成【第四卷】後,是該考慮解甲歸田含飴弄孫去也…不料,老先生居然念念不忘他的「科幻補完計畫」大業─於是,在1998年又同時推出了《民生主義育樂兩篇補述》(弄錯了抱歉)【第五卷:英國科幻小說】和【第六卷:非英語國家科幻小說】。

「這本書表達了一個美國人對英國科幻小說的起源和發展的看法,並且與美國的科幻小說進行比較。」這是老先生在【第六卷】序言中自述的寫作立場,也算是站在「有對照組的情況下」對英國科幻發展史做一次重新檢視與觀察─作為「科幻」的母國,但「科幻」在英國何以未曾掙脫「主流文學」的溫室?何以總是籠罩「黑色諷刺」的陰影?莎士比亞的驕傲又該如何面對科幻牛仔的撞擊?緊張緊張緊張…


【原書名】
The Road to Science Fiction
Volume 6 (1998)
Around the World
【原著者】
James Gunn(1923~;美國)

【中譯本】
(未名‧科幻之路)時光永駐
 ──非英語國家科幻小說
【編譯者】
郭建中(1938~;北京大學)

「科幻補完計畫」的最終章,或許是得談談「英語世界」之外的其他「異星文明」才算完整了吧…[鬼塚按:怎麼聞到一點酸味…] 老先生在這【第六卷】裡,蒐羅了個人「行家嚴選」的十二個國家(或地區):法國、德國、斯堪地那維亞和芬蘭、東歐、前蘇聯、義大利、西班牙及拉丁美洲、印度、中國跟日本(難攻按:原書序),並各挑了幾篇富有代表性的小說,讓大家「嚐嚐味道」~可惜的是,這套「簡中譯本」由於版權緣故硬是少了八篇各國名家名作,算是不小的缺憾哪…

行文至此,也該送給辛苦讀到這兒的孩子講點「體己話」啦:由於對岸對翻譯書的處理向來「不附原文」,所以除非原版在手,不然就連博士我讀來也常滿頭霧水(但聊勝於無);至於這套「中國書」該上哪兒買?簡單~打關鍵字「科幻之路」就能找到…嗯…進口書商…(-_-!!!)


鬼塚按:俺的名號登上專欄標題耶!這典故顯然來自《獻給阿爾吉儂的花束》(Flowers for Algernon)。按,阿爾吉儂乃倉鼠也,俺最愛葵瓜子了~(喂!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DR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4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