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同步刊載於《破報》復刊第530期)
「難攻老頭,就算搞出這飛機很歹勢,也不必下在標題咩…」「鬼塚老師,你還有更好的主意嗎?」
講實在話,若說前三週〈機器人時代的誕生前夜〉算是一份「機器人文化演進史」回顧;那今天所補完的,則比較像是綜觀歐美日本經驗後真心歸納寫下的精闢結論。華人社會是不該在「機器人」文化領域裡繼續缺席下去了!或許我們熟讀了歐美的機器人科幻小說、看遍了好萊塢機器人科幻電影,甚至對日本超級機器人動漫同樣如數家珍──但「機器人」對我們而言,究竟是什麼呢? |
【科幻麻瓜級】 一般讀者皆可觀賞 |
「機器人」(或精確一些來談,『人型機器』)於西方誕生,但在科技的道路上,卻提早在日本這個國家開花結果。如此有趣的現象,連西方人自己也注意到了──《機器人的進化:人工智慧與機器人學的新世紀》(Robo Sapiens: Evolution of a New Species)一書於2000年出版,寫作時間約一年多。根據作者所言,書中所呈現的一百多個個案是從學術文獻、研究者推薦、網站、參觀研究室與個人偏好所挑選出來,具備一定的代表性。透過電視製作人費斯‧德魯修(Faith D’Aluisio)與攝影師搭檔彼得‧曼瑟(Peter Menzel)的雙眼與鏡頭,我們目擊了從1999年到2000年間幾乎遍及全球的知名「機器人學」研究現場和他們當時最新的發展成果…[鬼攻按:圖文並茂的資料書!]
雖然這一百多個實驗現場號稱遍及歐、美、亞三洲(是的,沒有非洲與大洋洲),但光是日本一個國家的案例就佔了一半以上,與歐美國家的研究總和並駕齊驅。日本作為「機器人大國」實是當之無愧。[鬼攻按:自己去數數…]
另一項有趣的觀察則是,我們可以發現歐美與日本的機器人研究者,似乎走上了兩條完全不同的道路:歐美國家以「實用主義」主導,研究大多偏向 「人工智慧」、「感官認知」和「本能模擬」範疇;而日本的案例則不約而同從「夢想實現」出發,朝向「肢體動作的擬人化」前進。[鬼攻按:真的~雖然兩者逐漸靠近,但這現象確實存在!]
2003年04月07日,對全體日本人而言,是近代日本民族英雄ATOM的生日,是一個月曆上沒有登錄的節日。[鬼攻按:複習一下『歷史上的今天』,2003年04月07日你在幹啥?沒印象…還記得一種叫做SARS的鬼東西嗎…]
雖說總有一天兩條路線終將合而為一,但兩種不同的文化在面對機器人這個相同議題時,何以會走上兩條不同的研究取徑?簡言之,在歷史情感的巧妙安排下,兩條當今最主要的「機器人科技文明」支流,選擇了不同的文化渠道──西方傳統將機器人視為「人類的對照組」;日本文化將機器人看做「人類的延伸物」。[鬼攻按:真知灼見~]
在此,我可以斬釘截鐵地告訴你:促成這一切的關鍵因素,無疑地就在於「文化」的力量![鬼攻按:沒聽過嗎?]
今天,「機器人學」這門新世紀的「造人神話」正在全球各地的實驗室中如火如荼地延燒當中,各大科技強權,也競相地以自己的文化情感與社會想像,打造著因應自己未來需要的「人類新伙伴」──只不過,在這場科技歷史的盛宴裡頭,咱們華人對於「機器人」的發展方向、甚至是愛恨情仇,似乎總是缺乏自己的觀點和立場…[鬼攻按:華人圈子有幾部談『機器人』的作品?我們愛機器人?恨機器人?對機器人有情?對機器人有仇?還是以上皆非…]
現在開始,應該還不算太遲吧… [鬼攻按:中國太空人已經跨進了大宇宙…對永恆而言,只有原地不動才算太遲!]
|
|
★ 操~這是「外星人解剖圖鑑」嗎?!非也,此即《機器人的進化》中英文版本封面。若你是屬於Discovery系的機器人愛好者,鼓勵快去敗一本吧~ | ★ 終於~「華人觀點」的機器人驚世登場啦!您瞧~極簡的鋼鐵軀體+英挺的加農巨砲,嚇得美帝日寇屁滾尿流…(這不是華人觀點~這不是華…)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