![]() |
「2012限定‧萬言連載〈末日‧科幻‧啟示錄〉超武裝強化補完版」本週繼續!
在上一期裡,博士以「2012末日瘋現象」揭幕,替大家展開好萊塢科幻「啟示錄作品」(Apocalyptic Fiction)的「超自然力」及「外星來客」兩大套路。今天,再推出「天體撞擊」、「毀滅戰爭」跟「電馭叛變」三道毀滅名盤(而且尚未完結)。 「嗄?才這三五道菜?」喂!雖然單就「數量」看來,跟卜洛克的「八百萬種死法」一比看似遜咖不少,但千萬別忘了─只要這些「好萊塢末日科幻劊子手」舉起大刀一揮,死亡單位可是Megadeath呀![鬼塚按:\m/ (>o<) \m/ 咦?俺錯了嗎…] 仔細想想,多年來竟被好萊塢灌了這麼多種「滅亡大法」,難怪常常感到厭世呀… |
![]() |
【救贖連載!】寂寞圍繞著電視 垂死堅持 在兩點半消失 多希望有人來陪我 度過末日…[鬼塚按:(-_-!!!)]
(接續前期)
天體撞擊
當然,從天外飛來毀滅地球的,可不一定非得智慧生物不可。「天體撞擊」事件也是好萊塢末日熱門題材之一──1998年(『熱門末日候選年』的1999前一年),好萊塢就同時端出了兩部「天體撞擊」大作,這我保證絕非偶然。
五月,在《彗星撞地球》(Deep Impact)裡,美俄聯手將襲向地球的彗星一轟為二(此橋段應是向1951年的《當世界開始毀滅》(When Worlds Collide)致敬),地球生靈雖然逃脫了毀滅的命運,但也付出了相當慘痛的代價;七月,在《世界末日》(Armageddon)中,小行星繼續瞄準地球,幾名美國鑽油工駕著兩艘分別名為「獨立」(Independence)與「自由」(Freedom)的太空梭,再次成功地拯救了全體人類…[鬼塚按:感謝米國英雄啊~(假哭)]
話說,面對這類「天體撞擊」所帶來的末日境況,好萊塢難道只有熱血與悲壯這種戲碼嗎?那倒也未必。2011年的新電影《驚悚末日》(Melancholia)片如其名,就描寫一對性格迥異的姊妹,在面對世界即將毀滅當下的不同心態──嚴重憂鬱症的妹妹,欣然接受末日到來;倒是看似正常的姊姊,在「鬱星」降臨之前,卻陷入瀕臨崩潰與瘋狂的狀態…[鬼塚按:片名就是『憂鬱症』]
毀滅戰爭
由此觀之,人類對於「如何面對世界末日」的態度,看似僅僅存乎一心;但話說回來,人類對於「是否引發世界末日」的態度,不也同樣存乎一心?
是的,「末日」往往是自找的──其中,由人類自身一手打造最為惡名昭彰的「世界末日」,莫過於冷戰熱核危機之下,關於「毀滅戰爭」的陰鬱主題了。
1959年,改編自澳洲小說Nevil Shute原著的電影《海濱》(On the Beach)向我們揭示了一幅「核戰之後」倖存者消極等待滅亡的絕望景象;隔年,改編自H.G.威爾斯原著的《時空大挪移》(The Time Machine;1960──2002有新版本《時光機器》面世)藉由前往未來802,701年之遙的「時空旅行」,作者透過主角的眼光,痛心疾首控訴了人類一手毀滅文明基業的愚蠢至極!
至於,描寫人類如何愚蠢至極啟動末日時鐘的「最經典」,則當屬美國鬼才名導史丹利‧庫布力克(Stanley Kubrick)的諷刺大作《奇愛博士》(Dr. Strangelove or How I Learned to Stop Worrying and Love the Bomb;1964)──戲末,伴隨爵士女伶Vera Lynn慵懶的〈We'll Meet Again〉歌聲,蕈狀雲一朵接一朵盛開在地球表面,替人類愚蠢至極的文明劃下華麗瘋狂句點…
不過,所有這類末世警告中,最令人驚愕萬分、追悔莫及的佼佼者,當算是1968年的《浩劫餘生》(Planet of the Apes)了:穿越時空遇難倖存的太空人,降落在一顆陌生星球,並目睹了最不可思議的古怪景象──在這個「扭曲的社會」裡,人猿是文明的主人,而人類反而淪為家畜般的位階。劇終,就在男女主角逃脫桎梏、奔向海灘之際,他們卻赫然發現,潮水無情地拍打著頹敗的「自由女神」──這等於間接告訴了主角與觀眾,此處並非異地,不正是人類文明毀滅後的地球嗎…[鬼塚按:老頭破梗!是說這片也夠老啦…]
電馭叛變
冷戰看似過去了,但人類用科技所譜寫的狂想曲卻仍未落幕──甚至更是變本加厲。在1920年時,捷克作家卡爾‧恰佩克(Karel Čapek)撰寫了一部三幕科技驚悚舞台劇《羅森的萬能機器人》(R.U.R.;Rossum's Universal Robots),風靡一時,熱力從歐美延燒全球,甚至今日所稱「機器人」(robot)一詞亦是由此得名。[鬼塚按:從1920等到2012,俺還沒等到華語版…唉~]
此戲情節簡單,卻撩動了歐美社會從「工業革命」以來最深層的科技恐懼──人類大量生產「人造人」作為廉價勞力來源,但「人造人」們卻因日益精進而萌生叛意。在一場橫掃全球的「人機戰爭」之後,「人類」這個物種,被迫步上了滅亡的命運…[鬼塚按:艾西莫夫稱此恐懼症為『科學怪人情結』…]
聽來熟悉嗎?不錯,這正是日後「電馭叛變」(Cybernetic Revolt)末日電影的原始雛形。[鬼塚按:白話翻譯─人造機器人、機器人殺人…預備?開始!]
在1984年紅極一時的《魔鬼終結者》(The Terminator)系列裡,掌握全球資訊的人工智慧「天網」(Skynet)發動末日戰爭,企圖將人類趕盡殺絕;在1999年電影《駭客任務》(The Matrix)系列裡,人類集體被機器人大軍俘虜,心智盡皆被豢養在名為「母體」的虛擬伊甸園內;而在2004年,綜合了Eando Binder及艾西莫夫(Isaac Asimov)同名小說所改編的電影《機械公敵》(I, Robot)當中,掌管所有機器人的主控系統「VIKI」(Virtual Interactive Kinetic Intelligence;虛擬交互動力智能)在基於「保護人類文明存續」的「理性考量」之下,逕自剝奪了人類社會的「自理能力」…
(待續)
鬼塚按:俺記得老頭幾年前寫過一篇〈自由女神之科幻死亡筆記本〉還是啥的?仔細想想,每當好萊塢想「賜死」世界時,好像都會找她來代言哪!!!